大邑以塑造社区文化“符号”形式 涵育文明乡风

 发表时间:2018-03-28来源:大邑文明网责任编辑:吴婕


“来,我们照一张合影!”……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大邑县青霞镇仙合村村民刘敏等几名青年回到家乡,发现村头竖起一尊造型别致的村标——由小青瓦镶嵌而成的太极图案,旁边刻有“仙合村”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仿佛向路人讲述着该村与道家文化的渊源。他们高兴地争相在村标前合影留念。2017年,大邑县率先在成都市实施全域村标建设,将村标建设深度融入社区发展治理,结合不同村(社区)文化特色、资源禀赋,以塑造社区文化“符号”的方式,涵育文明乡风。

尊重民意 投票确定设计方案

近日,来到大邑县三岔镇,还没进入镇区范围内,就看到永乐村的村标矗立在村口,村标一旁写有大大的“1984”,是该村的建村时间。大邑县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为传承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将当地文化深度融入社区发展治理和居民生活,大邑县共计投入资金519.68万元,新建村标155个,涉及20个乡镇(街道)。

“村标不仅是一个村(社区)展示自身形象、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美好愿景的标志,还是招商引资、推销产品的金字招牌,是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精心打造的点睛之笔。” 大邑县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项工作开始前,他们就组织具有代表山区、丘坝、坝区特色的乡镇和相关部门赴河北省永年区学习考察,充分认识村标建设的目的意义。随后,大邑县通过对192个村(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梳理需新建的村标共计155个。

该负责人说,村标建设是由各村(社区)自己设计和建设的,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各村(社区)通过入户、电话、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基层平台等广泛征集村民的意见、建议,生成村标设计元素,最后召开议事会,对征集的人文、自然等村标设计元素进行梳理、归类,通过投票表决确定村标融入要素和设计方案。

集思广益 塑造文化“符号”

如今,进入大邑县乡村,除了各村(社区)的道路指示标牌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在路边的村标,常常吸引游客及骑行者驻足拍照。

“村标设计结合了各村(社区)历史典故、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因此建成后都是形态各异、独具特色,成为各村(社区)的文化‘符号’。” 大邑县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大邑县把村标建设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来谋划,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及知名人士,对本地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挖掘,生成当地人、文、地、产、景等村标设计元素,并融入设计,村标上不仅有村(社区)简介、来源传说等内容,更融入了新时期村民对审美和文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