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要从娃娃抓起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在9月11日晚举办的第20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上,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和雅坤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声律启蒙》时,现场观众被这美妙动听的韵律所深深感染。(9月12日《光明日报》)
自1998年以来,我国普通话推广已经有20年的时间,成绩非常显著,但仍然有人说不好普通话。很多初入大学的学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蹩脚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成为了一道校园别致的风景。方言虽然呈现文化多元性,但有时候却影响常规交流。说好普通话,有利于减少隔阂或误解,提升沟通效率。
在大学或外出之前,普通话并非人们的主要用语。很多长期在家乡生活的人,尤其是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周围都是亲朋好友,而且学校老师通常也用方言教学,他们几乎很少有机会用到普通话。虽然平时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广播电视学到一些普通话,但缺乏实践环境,很难真正讲好普通话。当他们一到外地就会面临语言上障碍,尽管可以应付基本的交流,但很多人说得并不流畅,而且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某些词语发音也不标准。
因此,推广普通话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人们在某种语言的氛围中长大,就会这种语言非常敏锐,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推广普通话,要重视少年儿童阶段的培育。方言固然亲切,但家庭和学校要间歇性地使用普通话交流,给孩子们熟悉的普通话语境和交流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
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今社会,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相信,今天和未来的大部分人在成年之后都会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而流畅的普通话可以让我们畅通无阻。它能减少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让人们彼此间的融合更加快捷。比如说你一个江西人到苏南的乡镇创业或务工,如果普通话讲不好,就可能比同行竞争者慢半拍。读书、就业、旅游、招商等范围越来越广阔,频繁走出去的脚步需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能让自己变得优雅,也能让对方感到舒适。
从小学习普通话,可以更早建立普通话使用体系,减少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混用、串用,让普通话说得更标准、更流畅。(程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