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切忌走过场
清明节将至,民政部开展“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该活动首次覆盖全国各地以及境外烈士纪念设施所在地。“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专栏23日于此次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网络阵地“中华英烈网”上线运营,并将在关键时间节点利用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形成集群化宣传教育效应。(3月26日中国文明网)
清明是祭扫的季节。对于个体而言,去先人的墓前哀思,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是一种自然而然虔诚的悼念形式。但对于集体祭扫者而言,诚意就可能会打折,有的单位甚至是上级“摊派”的任务,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
集体祭扫的对象往往是革命先烈。他们曾经抛头颅、撒热血,为抗击侵略、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取得了不朽的功绩,应该受到后人的铭记和敬仰。在清明节这样重大的传统节日,以集体的名义祭奠他们,是对英雄最好的赞美,是对英魂最好的铭记,是传承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砥砺奋斗前行的重要仪式。
“任务式”的追思是对清明祭扫误解。很多单位在清明自发组织祭扫活动,将祭扫和党员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示范,值得提倡和复制。但还有一些单位的祭扫活动就不那么走心,临时组织几个人,见缝插针的抽时间,祭扫过程既草率又荒诞,甚至有人会在默哀过程中玩手机、乱说话,这样的祭扫是名副其实的走过场,是跟风随大流,缺乏敬畏心,对英烈不够尊重。
清明祭扫要有内心的尊崇。如果不是自愿,甚至有内心的抵触情绪,倒不如不去祭扫,免得增加了反感情绪,又起到反面作用。祭扫是一件严肃和庄严的事情,对青少年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我们表现出不耐烦、焦躁的情绪,这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只有内心尊崇英烈,认同他们的革命事迹,仰慕他们的革命精神,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感化作用,才能真正达到祭扫的效果。
祭扫需要诚意,我们的祭扫组织者要用心准备整个活动流程,无论是在选人方面,还是在纪律方面,抑或是后续的宣传活动,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切忌把有意义的事情变成没诚意的过场。(程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