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让文明城市更有品性

 发表时间:2021-10-26来源:责任编辑:

近日,常在上海漕溪路公交枢纽站坐49路公交的市民陈阿婆发现,终点站除了智能导乘机器人、“爱心乘”等设施,又增添了一件新“家什”——一个约80厘米长、50厘米宽、25厘米高的不锈钢阶梯。“原来是为了方便我们腿脚不便的老人上车。”陈阿婆觉得此举很暖心。(10月12日 澎湃新闻 )

硬件设施对老人群体的考虑,充分显示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小小的投入换来大大的赞誉。中国人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细微的善意一旦积累也是很惊人,城市的文明创建从来不是“马大哈”,而是需要绣花针般的精细化管理。惟有精细化的管理,才能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事迹需要,创建为民也会真正落实到位。

敬老让文明城市更有品性,在于把精细化纳入日常生活,做到“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老人是城市里的高龄群体,他们经历过岁月的风风雨雨,平日里低调而不多表达。没有足够的调研和耐心,你很难掌握老人群体的需求,流于表面的各种服务不会得到认可。因此,不断提升敬老的水准,从细微小事上善待老人,让他们带着尊严安度晚年,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文明品性。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这当中有老人的视角,也有其他人的观察。谁也不是傻瓜,人都会将心比心,一个能够对老人上心的城市,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强烈。这种情感并不是经济发达所能赋予,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共识面,也是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实际上,敬老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投入,更多的是要在细节上考量。既包括公交车上的爱心扶梯、商场的便捷通道,让老人出门能够少花费心力;也包括帮助老人消除数字鸿沟,让他们能完美对接政务服务、看病就医、金融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城市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围绕敬老展开的技术创新还是城市经济的新蓝海。所以,敬老不仅是城市文明的试纸,也是我们责任和机遇。(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