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忽左忽右?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或听闻一些忽左忽右的道德事件,就如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尽然。
前不久,乐山市沙湾区铜河路一女子过斑马线先后被两辆摩托车撞倒与碾压,司机先后逃逸。记者调查根据监控视频显示,该女士过斑马线时,突然被一辆摩托撞到,随后有多辆汽车、摩托车及行人等路过,但无人帮忙施救。该肇事司机扶了一下受伤女子,之后竟骑上摩托车跑了。10秒钟后,伤者被另一辆摩托车碾压,司机也逃之夭夭。直到视频结尾,才有一位女士站出来挥手阻拦后方车辆以保护伤者。对此,不少网友纷纷谴责,“居然数十名路人都不管,既没有救助伤者,也没有拦下肇事车,实在太冷漠!”(《成都全搜索》)
这真是如网友所言:路人实在太冷漠!细思之,未必是这样的。做好事是需要负出代价的,做好事者也要考虑做好事后对自己的损失有多大。在经济学中有“收益的最大化”与“收益的最小化”两个概念,把这个两个概念套用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就是做好事者做好事可以不考虑收益的最大化,但是要考虑损失的最小化。这样说来,好像有点失去人性善的天性,但在赤裸裸的具体的事例面前,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这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阐释。尤其是路遇车祸一类的事故,很多驾驶人员不是不愿意对伤者加以施救,而是救人后的损益实在是无法计算的,谁愿意惹“祸”上身呢?
家住沈阳市沈北虎石台地区的许女士,因为儿媳妇怀二胎,于11月1日凌晨生下了大胖孙子,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而这一切全靠两位好心的司机帮忙办了入院手续,才使许女士的儿媳母子平安。(《人民日报.微信》)
同样是开车的驾驶员,而这一事件的两个驾驶员传递的却是满满的正能量,为什么呢?这也可以用经济学中“损益”来阐释,这样的好事,就是有一千个驾驶员,这一千个驾驶员都是会去做的,因为这是“损益”最小的好事。在这则微信底部,网友的留言都是点赞,竖起了大拇指。
对比两个事件,一正一负,都有网友的评论与留言,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是向善的、进步的,虽然在前一事件中有着路人的冷漠,但人性心底的善最终还是破土而出,并不是如一些网友所言“实在太冷漠”,因为这只是看客之语。(田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