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桥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7-07-21来源:今日大邑责任编辑:吴婕

大邑县城西门,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她的名字叫“斜江”。斜江出山口堰后,河面顿时开阔,水流也顿时湍急起来。斜江西北是逶迤起伏的山峦,往里走是灌口、鹤鸣、雾山、斜源、出阝江、双河;斜江西南是高堂山脉半围的平原,依次坐落着敦义、新场、王泗、三岔。山区盛产牛羊、木材、煤炭、玉米;坝上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烧酒。所有这些物产,都要运过斜江河来出售,而生活必须的盐巴、棉布以及铁锅、铁铲等也要购回去使用。古时,斜江河上没有桥,只有渡口,两岸物资交换运输以及官府公文传递、民间人士往来只能靠船。于是西门渡、官渡、廖营渡、唐场渡便应运而生。用船摆渡,运送物资、方便行人固然好,但运量小、不安全却是个问题。特别是每年雨季,斜江河时常发洪水,一发起来就几天停渡,实在让人烦恼。清朝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大邑知县梁如纲广纳民意,决定斥资建桥。梁知县从县库里拨出一笔银两,又带头捐了自己三个月薪俸,还召开了募捐会议,不到一月便凑够了修桥资金,随即便组织人力于当年枯水期施工,于翌年三月建成竣工。这座大桥长24丈,宽1丈2尺,中间顺铺厚木板用于通行鸡公车和骡马队以运输物资,两旁横铺薄木板用于挑夫、背夫行走,再两侧则高起一尺铺设游人行道,安装坐椅栏杆,桥顶建起飞檐翘角的楼亭,煞是壮观!

大桥建成之日,当地乡绅用红绸包裹送来两块紫底金字牌匾挂在桥之东、西头上。一阵鞭炮响过,那红绸落下,只见“景行桥”三个镏金大字赫然入目!何谓“景行”?县学“平云书院”山长(校长)在随后致辞中作了解释,《诗经》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德行高尚,尤如高山,使人仰望!梁知县及众乡人出资建桥之德行,岂不令人景仰哉!

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景行桥”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劫难,多少次维修,却始终岿然矗立在斜江河上,方便着东来西去的人们,方便着万万千千货物的运输。直到1954年,因为要修建能通汽车的大桥,这造福县民的景行桥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来建成的大桥改名为“西门桥”。几经毁损,1991年,大邑县又在原址改建了大桥,约请当时的成都市长胡懋洲题写了“西门桥”名并勒石于桥头。(蔡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