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草鞋

 发表时间:2016-06-06来源:今日大邑责任编辑:吴婕
    有些事物逐渐湮没在历史的河流里,而另一些东西,尽管日月交替,它们却总能在我们就要绝望的瞳仁中,闪现出明丽的身影,勾勒出朴实的记忆,新场古镇的草鞋便是如此。
    新场古镇以前叫扇子场,又叫半边街,始建于东汉时期,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是茶马古道上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直到现在,新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赶集习俗,所以也有人称新场是一个“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
    数百年来,新场镇就是客商云集、商贸兴旺的场镇,是我县的一个重要集镇,是邛大两县山区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一到赶场天,古镇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街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山民打制的各色草鞋,有纯稻草打的普通草鞋,带梆的“麻耳草鞋”,有蓑草和麻线混合打的“高级”草鞋……各色各样的草鞋,用竹杆串起,挂满了古镇街道两旁的木门板,成就了乡场古朴与繁华。
    在贫穷的年代,赶场的山民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或穿着草鞋,或光着脚丫,在草鞋摊前逗留。他们拿起草鞋摸摸、看看,在脚底比划着,舍不得放下……有的山民悄悄捏捏羞涩的囊袋,转身离开,没走几步,犹豫再三,又折回来……那时的草鞋,有3毛钱一双的,有5毛钱一双的,最贵的“高级草鞋”,也不过一元钱一双。可是,3分钱,就可以买一斤盐巴。要给自己买一双草鞋穿,得下很大的决心呢。
    时光如沙漏,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不再穷僻的山乡,穿时髦的运动鞋,穿老北京休闲布鞋,穿各种皮鞋、皮靴,早已是山民的寻常事。草鞋自然淡去了曾经的繁华。很多乡场再难见到草鞋的踪影。可是在新场古镇,草鞋不解风情,依旧执着地恋着街旁的老门板,让我们搜寻的眼睛为之一亮。
    我们到达新场古镇的时候,古镇的热闹已随午后的到来,渐渐淡去,街道恢复了宁静。当街的老门板上,隔三差五挂着七八双草鞋。间或看到一两位老人,坐在草鞋旁,一缕一缕清理金黄的稻草。这些稻草都是编制草鞋的原料。
    古镇的青石板路,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斑驳的石纹里,仿佛凝固了太多的古意沧桑,老门板也不例外地染上了历史沉积的暗色。倒是门板上挂着的草鞋,闪烁说着明丽的色彩,与古韵依稀的青石板街道相映成辉。
    在新场古镇看草鞋,不买一双回去,似乎心有不甘。这种靠纯手工打制的天然草产品,好像有着足够的魅力,诱惑着人们放慢前行的脚步。尽管草鞋的式样和制作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但现代草鞋的功能,却不再仅仅是鞋的功能,它可供人忆旧或猎奇,充当艺术品或饰物,让人感受和回归自然,或许还有其它……(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