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走村串户的生意人

 发表时间:2016-11-18来源:今日大邑责任编辑:吴婕

   上世纪中叶的农村,常有走村串户的生意人,他们行走在乡村小道,挑着担子,一路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和叫卖声,走遍农村的每个角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他们当中有卖酱油醋的、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最典型的是卖针头线脑的,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背篓,走到一个林盘里,放下担子(背篓),摇起拨浪鼓来。人们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就过来看有什么需要买的东西。货郎担里一般都有针线、纽扣、头绳、发夹、木梳、篦子、雪花膏、蜡笔、铅笔等之类的东西,货物虽然不多,但它适合农村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深受农村男女老少的青睐和欢迎。货郎经常到村里来,大家熟悉了,谁想买的东西这次恰巧没有,货郎也会在下次捎带过来。

我记得有一个走村串户卖酱油醋的,姓冉,大家叫他冉酱油。他在镇上开了一间酱油铺,逢场天守铺子,闲天就挑着担子下乡叫卖。他有两个外甥是我们家的邻居,经常来歇脚。他人未到声音先到,多远就听到“打酱油醋呐!打酱油醋呐!”听到声音就知道冉酱油来了。他挑着两个木桶,外边黑漆的,里边是红漆的,一头装酱油,一头装醋,格外还要在扁担上挂两个大竹筒,装上不同等级的酱油。他在我们这一带熟悉了,生意不错,担子挑到家门口,都是熟人,年龄也大了,照顾照顾,多少也要打一点酱油或醋,即使不想买,碍于情面也要买一点。

走村串户的还有卖麻糖的、卖锅魁的、卖油糕的。我家门口是一条乡村机耕道,常有货郎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叫卖。我们经常听到“叮叮当,叮叮当”卖麻糖的敲击声。卖麻糖的挑着箩筐,竹箩上盖着簸箕,簸箕上盖着一层白色的纱布,纱布上扣着秤,手中拿着两片铁皮,一边走一边敲击发出“叮叮当”的声音,一边吆喝,逗得小孩子们围着转。有钱的买一点解解馋,没有钱的转一圈离开,嘴里骂道:“叮叮当,叮叮当,逗得我心心慌。”

卖锅魁的,一个簸箕装上锅魁,上面盖一张白布,顶在头上,边走边叫:“锅魁,白面锅魁!”“锅魁,焦盐锅魁!”农村人很少光顾,大人也不会给小孩买,生意一般不好,一天卖不出去几个。粮食实行定量供应后,到乡下叫卖锅魁的就不见了。

卖油糕的,胸前挂一个竹编的簸箩,装上两种油糕,一种叫方油糕,一种叫窝子油糕。边走边叫:“油糕,窝子油糕。”这个行当跟卖锅魁的命运和结局一样,在农村多年不见了。

“磨剪子来,戗菜刀……”人们对这个吆喝声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红灯记》里,那位磨刀瘦老头的吆喝声。我的童年记忆里,磨刀人肩上扛根板凳,凳的一头放着一块磨刀石,凳的脚腿上挂一个竹筒,里面放上水,一根棍子头上绑上布条放在竹筒里。布挎包或竹提篼里放上沙轮、起子等工具。他们边走边吆喝:“磨剪刀啊!磨菜刀啊!”听到这个吆喝声,有的人家妇女从针线篓里翻出几把半新不旧的剪刀,让磨剪刀人磨一磨,修整修整。菜刀一般人家都自己磨,家家院里都备有磨刀石,用不着劳驾磨刀人了。

那些走村串户的生意人曾经是农村的一道风景,在农民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家家都有交通工具,不是小汽车就是摩托车、电瓶车或自行车,到城镇购买东西十分方便,同时乡村也开了不少小商店,方便了群众。乡村货郎没有用武之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了。(胡定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