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草木染进岁月
这时代变化太快,很多静美的东西我们还没看见,就已经消失殆尽。比如在袖口边、鞋垫上绣一朵花,比如把一草一木的颜色嫁接在一块布上。你可能会说,它们的消逝是必然的,因为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必然被淘汰。但是为什么我们依旧觉得它们美?
草木染,便是一条回归“慢”的路。需要时间,只能静下心慢下来,才能完成,才能染出植物的香气。 位于安仁民艺传习馆的“青红染”工坊,一家专注古法染色技艺的草木染工坊,便是这样一处安静之所。
走进工作间,赤、橙、黄、绿、青……草木染所需的植物被分类装罐,有些是就地取材,有些从外地采购而来。两大染缸的靛蓝染液盛得满满当当,“染色过程是简单的,而养护靛蓝却不容易。”工坊的负责人易小曼说,“需要像照顾小朋友般细心呵护,它是活的菌群,每天都要给它喂靛蓝膏,要照看它的酸碱度,天冷了还要注意保温。如照顾不得当,它会停止工作。”
来到后院,小曼一边用电磁炉熬着艾草叶水,一边把浸在盆里的布匹夹起来看了看成色。蒸腾的水汽,渐渐铺陈开的色彩,还有淡淡的草本清香……过程既慢且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院子里还有晾晒的最近染色完毕的布匹,而锅里的是小曼正在为商家试染的布料。“我做之前不确定是不是能染出他们理想的颜色。有时候染出来的颜色其实不是客人想要的,我甚至也不知道下一次能不能染出那种颜色。”这是草木染的难点,也是最让小曼为之着迷的地方。
“青红染”对颜色的把握讲究含蓄、温和,这就如同传统的中国画,无论是水墨还是重彩,真正好的并非扎眼的鲜亮,求的不是强烈的冲击,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结,讲究含蓄内敛,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
小曼通过一个名为“手作中国”的线上线下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了草木染,发掘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目前,“青红染”主要向一些独立的服装品牌提供原料——“量身定做”染布,“有想做草木染系列服饰的成衣制作商会找到我,说想做一套什么风格、气质、类型的服饰,我就会为他们专门染制一批适合此类服饰制作的布匹。”为此,小曼开始尝试从染制到设计、裁剪,完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为了搜集染料,小曼在安仁素人画廊的后庭当起“园丁”,园子里有太多的植物可以染色,头顶的法国梧桐,树荫下的咸丰草,掉落地上的红色玉兰花瓣。“来日方长,一一都可以尝试。”染,是急不得的,但每一个步骤,都有一个温和的时间段,要不然,时间超长或者不足时限,染出来的颜色都不自然。
“植物的美,不是阳春白雪,虚无缥缈的,它们的美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渗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寻常生息的角角落落。” 小曼说, “草木一生,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四季的枯荣、色彩的斑驳,更赐予我们一种亲近自身与自然的力量。
色彩随着时间的打磨也会慢慢变得更加有质感,易小曼尊重这种时间和生命力度的痕迹。 “有人做一件事,出于使命感或责任感;有人做一件事,因为现实的物欲驱动;有人急着创新,将传统弃如敝屣,而我们,只是拾回老祖宗的一门技能和工艺,更或者说,是被工业时代的洪流冲洗掉的原色。”小曼道(谢礼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