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雾山乡虾口村共有98户、357人,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以林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近几年来,虾口村党支部立足当地实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真抓实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300元增长到2015年的12600元。
转变 构建服务型党组织
俗话说:农村要想富,关键靠支部。如何让一个原本涣散的党支部发挥出“火车头”作用,成了雾山乡和虾口村的头等大事。在雾山乡党委的领导下,村“两委”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党员学习教育的同时,注重由“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变,积极为各类组织提供服务和支持,努力构建服务型党组织。通过“四组织一平台”建设,将党组织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融入到各类组织中,对全村各项社会事务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分类别办理、网格化管理。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借力社会资金注入农村经济发展,彻底改变过去村“两委”组织涣散、工作乏力、致富无门的局面,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政治功能得到加强,农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今年走访群众98户,收集群众意见29条,现已解决29个。
探索 积极发展经济组织
“我们村地处偏远,没有区位优势,缺少资金扶持,产业项目的选择必须慎重。”虾口村党支部侯泽其说,在充分争求群众意见和市场调研后,该村党支部结合当地天然山泉水优势,通过引进企业、村上入股的方式,共同发展石蛙养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的石蛙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基地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基地面积已达6000平方米,实现了石蛙规模化驯养。
在发展全村支柱产业的同时,村党支部还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4年前,村上没有1家农家乐,现在已有了4家,其中,党员开办农家乐的就有3家,在产业发展上,切实发挥了带头作用。
该村还探索形成了“亲情模式”(亲属+朋友)、“带动模式”(合作社+农户)、“联合模式”(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等3种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玉品专业合作社和雾山润成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种植三木药材1500余亩,种植了车厘子、脆红李、桃子等水果1000余亩,栽种了核桃400亩。
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虾口村村民顾家忠高兴地说,“以前在家务农,没盼头,全靠在外打工赚钱,现在不用出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了。”
发展 2年争取市级资金371万
“我们能多争取点资金发展项目,群众的日子就能好一分。”虾口村党支部一班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与市级对口部门联系,2013年至今,共争取帮扶资金370多万元。村上利用各类资金实现了社道、村道和乡道的全面贯通,修建了星级厕所、综合民俗用房和小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改造河堤230米。设立了虾口村支部关爱基金,已筹集关爱基金45000元,并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今年受益群众就达17人。(牟冰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