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失效”呼唤创作理性回归
喊了半年“王菲综艺首秀”,电视综艺《幻乐之城》终于揭开面纱。首期节目集结王菲、黄晓明、黄渤、易烊千玺、雷佳、任素汐等一众明星。可以说“流量偶像”“实力演员”“歌手”类型都齐了。可惜全国网收视率0.88,CSM城域收视率0.93。这两个数字什么概念?比同一电视台上一档王牌综艺《歌手》被诟病“惨淡”收官时的收视率还要低。(7月26日《文汇报》)
近年来,一大批星光闪耀的综艺节目、影视作品遭遇滑铁卢,反过来,却又有一大批星味不足但制作精良的作品深受好评,这种“反常”现象给迷信明星的文艺从业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是时候该把目光从“流量经济”上挪一挪了。
曾有一段时间,流量是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但凡哪个艺人人气正旺、粉丝众多,不管他业务能力如何,也不管有没有相关经验,甚至将与节目的匹配度都置于脑后,大量资本蜂拥而至。他们在综艺节目里只会嘻嘻哈哈,拍电影电视只有尴尬的演技,如果放在别的行业,这样的员工或许早就被淘汰出局。但在粉丝的疯狂追逐下,从业者对流量的市场价值深信不疑,便放松了对作品质量的要求。
随着明星出场频次的暴增,其在粉丝心中的神秘性也大大降低,再加上节目的同质化严重和有深度作品的强烈冲击,流量不再是万能药。年轻的粉丝情绪并不稳定,他们狂热起来对偶像百般宠爱,但冷漠起来也会令人心寒,新鲜感过后,他们便会“移情别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粉丝的心智会变成熟,远离没有营养的作品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从业者最不能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国内观众整体审美的大幅提升,经历一番狂轰滥炸后,他们对流量炒作具备了极强的免疫力。热闹综艺过后的一地鸡毛,悬浮作品过后的生活虚假感,都让观众变得警惕。仅从预告片、演员阵容里,甚至从海报中,观众就能嗅到浓浓庸俗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品还未播出就遭到观众抵制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这种感觉并不科学,却能说明一些问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浮躁总会过去,喧嚣总要终结,在今天,崇尚明星、迷信流量是一件极具风险事情,抱着“万一能火”的侥幸心理搞创作是自欺欺人。以当前的形势判断,无论是从商业角度出发,还是从艺术角度考量,都呼唤创作理性的回归。(程邑)